博明
我在上一篇專欄中向大家描繪了一幅令人沮喪的圖景:全球正遭受著巨大環境和社會問題的折磨(越來越熱的地球、普遍的貧困以及愛滋病毒的傳播等),這其中任何一個要得到解決都需要上萬億美元的資金,以及人才的大量投入。慈善、非營利組織以及非政府組織,所有這些渠道加起來,所能提供的資源和我們所需要的相比,也只是杯水車薪。就連政府自身,也根本沒有足夠的錢去解決這些挑戰。
但還有一線希望。在改變世界這件事情上,商業具有堪稱神奇的能力。但是,當前,商業投資更多地是被強調用來把錢從少變多,它對世界所能產生的其他效應,不管是好是壞,多多少少都被忽略掉了。
不是嗎?如果兩個投資項目會帶來相同的財務回報,但其中一個需要在地球上挖出個大洞來(比如採礦),而另一個能讓空氣更適合人類呼吸(比如可再生能源或過濾技術),兩者是否會被人們等同視之?要是採礦項目的投資回報稍稍好上那麼一點兒——我是不是理所當然應該選它?
對於越來越多的投資者來說,答案已經開始變得不同。他們不僅考慮自己投資對社會所產生的所有正負面效應(經濟學家稱之為「外部性」),也在積極地尋求能夠兼顧財務和社會的機會——那些即賺錢又讓世界更美好的投資。這種「社會企業」的理念讓人興奮,已經吸引了創業者、投資家和政策制定者越來越多的關注。
「過去的200年裡,人們已經看到兩種類型的創業組織:公司和非營利組織。但是有明顯的跡象表明,尤其是在過去的10年,公司組織並沒有產生人們所期待的價值(尤其是從對社會和環境的效用的角度),而非營利組織在創造這些效用的時候則非常低效。」香港SA資本的執行董事Richard Roque說,「全社會正努力尋找創新的組織形式來致力於將財務、社會以及環境回報有機結合在一起。」
在這方面一個非常好的例子是「小額信貸」——為發展中國家貧窮的創業者提供小額、負擔得起的貸款。通常情況下,銀行不會去打這部分客戶的主意——因為數額太小,風險看上去又太高。結果,創業者不得不轉向年利率可達300%的高利貸。
設想你是一位來自中非地區的編筐人。每天早上起來,你要去找高利貸主去借錢來購買材料。整個上午和下午,你都會用來做活兒。晚上,你走到集市上把編好的筐賣掉。在償還了高達10%的日利息后,剩下的錢僅夠填飽肚子。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你將永無脫貧之日。
解決問題的方法卻出奇地簡單:你所需要的只是一種更加低廉的貸款,能夠讓你留給自己的那部分收入多一些。這些多出來的收入可以用來擴大你的生意(比如買一台編織機),進一步增加收入,並最終幫你擺脫貧窮。
小額信貸理念雖然不是盡善盡美,但它卻很管用。自它產生以來,已經讓成百上千萬的窮人受益,從事小額信貸服務的投資基金也遍地開花。這些機構的投資者們獲得了持續回報的同時大大幫助減輕了全球的貧困問題。
小額信貸僅僅是「社會企業」的一種。像這樣兼顧財務和社會回報的商業行為已成潮流之勢。有社會意識的投資者們迫不及待地參与其中。
根據一份JP 摩根與洛克菲勒基金會於2012年發布的報告,2011年,全球社會效應投資(Impact In-vesting)資金總額已達到44億美元(10年前幾乎是零),而且還將在未來幾年繼續迅猛增長。
這個趨勢也同樣出現在中國。全球最大的社會企業投資公司LGT公益創投的中國區負責人丁靖怡稱,「社會企業投資與公益創投在中國的發展還處於相對早期的發展階段,但是增長潛力巨大。(中國)政府對養老、教育、醫療衛生等民生領域的重視及公共服務發展新機制的構想也將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為什麼投資家、慈善家以及政府對社會企業如此看重?
專註于環保電動汽車的美國汽車製造商Tesla Motors在過去一年中股價上漲了564%,達到226.5億美元的總市值。世界上沒有那個慈善機構或NGO能夠做到這樣規模和速度的雙爆發。
所以,當我們談論解決諸如貧困、醫療不平等以及氣候變化這樣的話題時,為什麼不嘗試去使用我們所擁有的最好的工具?而且,除了利用商業,在這些艱巨的全球性課題上,我們還有其他選擇么?
規模之外,其他因素也很關鍵。
理想狀態下,社會企業不僅可以迅速地擴大規模,還可以在財務上實現可以持續和自我強化。
世界上大多數的慈善機構和NGO靠接受捐款生存——離開善款或政府的撥款,它們就會死掉。經濟景氣時,這是一種非常好的策略——資助很容易得到——但一旦發生像2008-2009年金融危機那樣的情況,這樣的策略就會難以維繼。雖然目前美國的金融市場已幾乎恢復到危機前水平,但慈善捐贈與2007年相比仍低8.2%。
通過獲得利潤和參与競爭,社會企業則沒有那麼脆弱,並能夠緩衝經濟下滑的影響。而且,額外的收入還可以被用來發展壯大企業自身,這樣就自然而然地解決了規模的問題。
社會企業的營利性還能帶來其他好處:能支付更多的薪水給員工。在慈善領域,薪酬普遍低得可憐——大部分人是因為熱愛這份工作而不是為了掙錢。雖然這一點看上去很高尚,但它不適宜所有人,對很多人來說是完全不可能的。尤其在施行計劃生育一胎政策的中國,由於你要承擔贍養父母,還有你配偶和其父母的責任,你很可能不會去接受一份你雖然嚮往但收入很低的工作。
最近,我在上海交通大學授課時與同學們聊天。其中一位叫王威的同學就遇到了這種情況:「我很想做一些有意義、對社會有幫助的事情,比如到邊遠地區支教。但是,如果我沒有一份很好的收入,我根本沒有辦法生存,沒有辦法考慮買房子或結婚生子。」
於是,我問王威打算怎麼做,「我正努力在金融行業找一份工作,像私募基金、風投或證券公司什麼的,我想充分利用自己以往的工作經驗和金融學背景……在造福社會和環境方面我其實沒有認真考慮過什麼計劃。」
現在,我們正在失去99%的像這位同學一樣的可用之材。即使他們有心,在面對現實的財務問題時,也只有無奈。
這對我們實際是一種傷害。對於下一代中那些最優秀樂觀的年輕人,他們究竟應該把自己的才幹和能量用在哪裡?是用在去華爾街發明出更複雜的玩意兒來幫助高盛賺更多的錢,還是用在嘗試去解決教育、貧困、健康和環境等對於人類來說更嚴峻和緊迫的問題上?
另一位學生羅松信說他希望社會企業可以解決這樣的衝突,「為非營利組織或慈善機構工作感覺像一種自我犧牲;我不會為了幫助別人而放棄收入——我不想犧牲我的未來。但加入社會企業,可以讓我在幫助別人的同時,實現自己成為一個創業家的夢想。」
「人們不可能忽視自己的夢想,不是么?」羅松信說。
(張瑩/譯)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