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劉林鵬 岳琦 發自成都
一幅經濟社會領域的重大變革與創新藍圖正在成都高新區悄然描繪。
「當前我們正處於全球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的前夕,這為高新區發展提供了迎頭趕上的歷史機遇。」10月29日,中共成都市委常委、成都高新區黨工委書記劉超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描繪了三次創業的藍圖:將著力把成都高新區打造為高端產業集中區、高端人才集聚區、自主創新示範區、改革開放模範區和文明和諧首善區,並以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為支撐,力爭到2020年實現產業增加值超過3000億元,工業總產值超過10000億元,將成都高新區基本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
成都高新區新聞發言人、發展策劃局局長湯繼強在近日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萬億產業園區是經過嚴格測算得出的,這還是一個比較保守的數字。」
上述說法的基礎之一是成都高新區已有的產業基礎和企業入駐情況。截至2012年底,成都高新區內累計入駐各類企業4萬多家,其中外商投資企業1000多家,世界500強及國際知名企業120餘家,高新技術企業515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超過3000家。
上述各類企業在2012年為成都高新區貢獻了2230億元的工業總產值,使該區成為四川省首個2000億元工業園區。
然而,同是2012年,北京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內14929個企業貢獻了高達6494.7億元的工業總產值。
「和國內外先進的高新區相比,我們還是有差距的。」劉超坦承。
鑑於此,成都高新區在全國首次系統地提出三次創業方案,但三次創業的意義不僅限於成都高新區自身。今年10月中旬,科技部火炬中心常務副主任張志宏在成都高新區實地調研後表示,成都高新區恰逢其時地提出要進行三次創業,以創新驅動引領高新區的新一輪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對全國高新區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鑑和示範作用。
近日,中央一份文件指出要堅決糾正「唯GDP用幹部」的問題。在劉超的構想中,要實現三次創業藍圖,經濟發展絕非唯一目標,與之相匹配的是內部考核體系亦有可能進行調整。例如,研發經費支出佔比、社會發展能力等指標將可能被納入考核之列。
「這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成都高新區一位官員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如此表示。
1990年,成都高新區的產業增加值為1990萬元,到2012年,這一數字已達878.9億元,而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逾30%,工業總產值為2230億元。2012年,成都高新綜合保稅區實現進出口總額260億美元,增幅41.1%,居綜合保稅區全國第三、中西部第一。(接下頁)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