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學院(MIT)附近的劍橋創新中心(CIC),有一個知名的創業咖啡館,每周四下午3時起,匯集全世界最優秀創業人才,包括剛畢業的年輕人、企業家和投資人,彼此激盪,許多新點子與新創事業陸續產生了。
劍橋創新中心成立於1999年,原本打算做創業育成中心,不巧,次年遇上網路泡沫破裂,於是改變經營模式,以提供創業者彈性專屬辦公室,定期舉辦各種創業活動為主,多年前Google就曾在此租用辦公室。該中心創辦人、MIT校友羅威指出,「如果你正在嘗試前所未有的創新,誰能教你呢?最好的方式是向其他創業者學習。」
多數育成中心以培育軟體公司為主,位處波士頓市中心區的BOLT創新中心以協助硬體產品開發為主,一樓是寬敞的共同工作空間,地下室有數十部大型機具,以及3D印表機,成為有意從事硬體創新者的新天地。
BOLT的3位創辦人有豐富創業投資經驗,成立之初即引進352萬美元基金。7月底,從八百多件申請案中評選出7件,分別提供5萬美元創業金,以及6個月免費培訓,從草創到資金募集,該中心提供一切必要的資源。日後這些新公司成立後,BOLT依約可擁有一成股份。
美國矽谷與波士頓許多鄰近大學的創業育成中心與加速器,造就了兩地的創業熱潮,成為創新最佳動能。反觀台灣,各大學雖設有育成中心,但申設規定繁瑣,位置偏遠,成效有限。至於民間的育成中心,以成立3年多的之初創投(AppWorks)較具規模,迄今已輔導逾120個團隊。
台灣能否發展出類似矽谷與波士頓的創新中心?政大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主任溫肇東指出,這類創新中心成功的因素在於質,有專人定期安排創業講座與活動,建立創業者與投資者的交流平台,同時有一流企業導師為年輕創業者引路,為創新創業營造良好環境。
政府如何營造一個鼓勵創新的環境呢?Innosight合夥人包蘭(Kevin Bolen)認為,從文化面來看,應鼓勵年輕人解決問題時,從不同角度思考;在金融面,可以成立基金,鼓勵創業者以新的創意、新科技來競逐;此外,提供租稅誘因,對創新創業者是較實質的幫助。
國內高學歷高失業率問題越來越嚴重,想自行創業的年輕人卻又面臨金融、法律等相關資源難以取得的困境。或許,台灣需要更多有心人開辦創業咖啡館,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協助年輕人開創自己的未來。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