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售小包裝米問題層出不窮,但有糧商透露,其實真正需要高度關注的是大包裝米。因為這些賣往小吃攤、便當店及自助餐店的大包裝米,糧商直接銷售給下游業者,政府卻鮮少抽驗,給了不肖糧商更多有機可趁的模糊空間。農糧署也坦言,大包裝米占抽檢比率不到1成,未來會同步提高抽檢,比照小包裝米重罰控管。
糧商指比小包米嚴重
不具名糧商表示,台灣加入WTO後,每年須向國外進口14萬多噸糙米,而這些進口米最好的通路,就是銷往「不須標示」的小吃攤、便當店等,大包裝米的「混米」問題,恐比小包米還嚴重。
所謂的大包裝米,是10公斤裝以上的白米,通常不是銷往賣場,就是直接賣給消費端。換句話說,民眾到餐廳、自助餐店吃飯,即使餐廳標榜使用的是國產米,但可能無形間就吃下混充低價進口米的白飯,渾然不知。
台大農經系教授、消基會祕書長雷立芬指出,「這是很大的漏洞」,農糧署對大包裝米「關注更小」,過去幾年怠忽職責、鮮少抽檢,讓更多不肖糧商有漏洞可鑽。
她呼籲農糧署應全面加強抽檢,不能只停留在賣場或碾米廠,凡賣米飯的餐廳、自助餐、小吃攤,甚至是標榜用「台?九號」米的超商,都該不定期檢驗。
農糧署決提高抽檢率 農糧署坦言,大包裝米一年抽檢比率不到1成,也就是說,小包裝米抽檢逾9包,大包裝米才抽檢不到1包。
農糧署糧食管理組組長蘇宗振說,大包裝米同樣要比照小包裝米標示,未來農糧署也會提高大包裝米的抽檢比率。
雷立芬表示,政府打算修《糧食管理法》,不應只明令禁止小包裝米混米,大包裝米應「一體適用」,透過源頭管理把關,別縱容不肖糧商成為「老鼠屎」。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留言列表